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新时代宣传文化工作举措与成效发布会发表时间:2022-08-23 16:19 8月18日上午,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请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孙业礼,中央网信办副主任、国家网信办副主任盛荣华,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卢映川,广电总局副局长孟冬介绍新时代宣传文化工作举措与成效,并答记者问。 文字实录 女士们、先生们,上午好!欢迎大家出席中共中央宣传部新闻发布会。今天我们举行“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的第21场,介绍新时代宣传文化工作情况和成就,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出席今天新闻发布会的发布人是: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孙业礼先生,中央网信办副主任、国家网信办副主任盛荣华先生,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卢映川先生,广电总局副局长孟冬女士。 下面,我们先请孙业礼先生介绍情况。 各位记者朋友,上午好!非常高兴有这样一个机会向大家介绍新时代宣传文化工作有关情况。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正本清源、守正创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精神文化产品供给质量明显提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全社会凝聚力向心力极大提升,整个社会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为新时代开创党和国家事业新局面提供了思想保证、舆论支持、精神动力和文化条件。下面,我从四个方面作介绍。 一、全党全国人民信仰信念更加坚定。我们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引向深入。一是在推动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上下功夫。编辑出版《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至第四卷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学习问答等权威读本,推动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提质增效,带动全党全社会形成学思践悟的浓厚氛围。二是在创新理论传播方式方法上下功夫。通过推出《社会主义没有辜负中国》《中国没有辜负社会主义》等重头文章,制作播出《我们走在大路上》《敢教日月换新天》等大型电视专题片,编写“面对面”系列通俗理论读物,建好用好“学习强国”学习平台等,让党的创新理论更加通俗易懂地“飞入寻常百姓家”。三是在建强理论研究宣传阵地上下功夫。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带动作用,加强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建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门研究机构,推出一大批有深度、有分量的研究成果。通过这一系列重要举措,引导干部群众进一步弄清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道理,从而更加坚定了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念信心。 二、社会舆论总体氛围清朗清新、昂扬向上。我们统筹内宣外宣、网上网下,大力宣传阐释新时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广大干部群众对党中央大政方针的认知认同进一步增强,对党中央的信赖信任信心进一步加深,社会舆论主旋律更强劲、正能量更充沛。我们精心策划开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改革开放40周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等重大主题宣传,激发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精气神。我们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入法入规,融入日常。广泛开展群众性主题宣传教育,全面铺开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选树和宣传一大批先进典型,引导人们崇德向善、见贤思齐。我们着力促进媒体融合发展,各级各类媒体传播的内容方式发生重大转变,中央主要媒体完成创新转型,2585个县级融媒体中心建成运行,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大大提升。我们还加快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使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更加鲜亮,中华文化影响力显著提升。 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我们深化文化改革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一是加强规划引领,编制实施《文化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1—2035年)》和“十三五”“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深入推进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文化高质量发展。二是实施重大项目工程,建成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中国国家版本馆,高标准建设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推进《复兴文库》《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新编)中国通史》等文化工程。三是推出精品力作,电影《长津湖》、电视剧《觉醒年代》《山海情》等一批优秀作品广受好评、“破圈”传播。中国成为图书、电视剧、动漫等领域世界第一生产大国,电影市场规模屡创纪录、银幕数和票房收入跃居全球第一。四是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开展中华文明探源,推进“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成立中国历史研究院,文物和古籍保护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也都取得新进展。 四、宣传文化领域治理全面推进。旗帜鲜明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党对宣传文化工作的全面领导更加有力。一是着力创新文化体制机制,努力构建大宣传工作格局,搭建起文化领域改革主体框架的“四梁八柱”,圆满完成宣传口机构改革各项任务。二是制定出台《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条例》等党内法规,制定修订《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电影产业促进法》《著作权法》等领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法律体系日趋完善。三是加强能力和作风建设,精心组织“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教育实践,广泛开展“深入生活、扎根群众”主题实践活动,创新实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等计划,打造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干部人才队伍。 我先介绍这些,谢谢! 谢谢孙业礼副部长。下面欢迎各位提问,提问之前请通报一下自己所在的新闻机构。 Q: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人民群众不仅物质生活极大改善,精神文化生活也更加充实。请问,在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方面主要做了哪些工作?谢谢。 谢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这个问题涉及到中央宣传部,也涉及到文化和旅游部、广电总局等单位,我先作一些简单介绍,一会儿再请其他部门的同志作补充。 这些年,我们持续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不断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丰富、更便捷、更“对味”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国家“十三五”“十四五”规划纲要对公共文化建设作了明确的部署,我们重点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广播电视村村通户户通、农家书屋、农村电影放映等工程,使得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健全。截至2021年底,全国共有广播电视播出机构2542个,公共图书馆3215个,文化馆3316个,博物馆6183个,乡镇(街道)文化站4万多个,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57万个,农家书屋58万家,到目前为止,实现了所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综合文化站和大部分博物馆免费开放。 二是优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建设国家公共文化云、智慧广电、智慧图书馆、智慧博物馆、数字农家书屋等。2021年,全国公共图书馆实际持证的读者达到了1.03亿人,群众文化机构服务人次8亿多,全国博物馆举办展览36000场,教育活动32万场,接待观众近8亿人次,相关网站网络的浏览量41亿人次。我们还广泛开展文化进万家、心连心艺术团慰问演出、戏曲进校园、戏曲进乡村等群众性文化活动。《中国诗词大会》《记住乡愁》等节目更是广受好评。 三是创新运行机制。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设施运营和服务供给,形成多元化社会化供给新模式。我们还加快文化馆、图书馆的总分馆制建设,截至今年6月,全国共有2674个县(市、区)建成了文化馆的总分馆制,2642个县(市、区)建成图书馆的总分馆制。 关于这个问题我先介绍这些,再请文化和旅游部、广电总局的同志作补充。 刚才孙业礼副部长就公共文化服务方面作了介绍,下面我补充几点。过去十年,在初步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基础上,我们的政策着眼点主要是放在提高文化服务的质量上,注重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从“有没有”向“好不好”来转变。从具体政策措施上,把握了这样几个方面。 第一,加强公共文化服务方面的法律制度建设。比如说,过去十年,我们出台了像《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公共图书馆法》《博物馆条例》等一批新的法规。同时,制定出台了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有关标准,推动各地制定实施标准和相应的指导目录,进一步明确了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保障范围,应该说这些法规制度有力保障了公共文化服务的普及与提升。 第二,推进全面深化改革,通过机制创新,进一步促进公共文化服务的活力增强和覆盖面的扩展。比如,刚才孙业礼副部长提到,像我们实施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目前,全国92%以上的县建立了总分馆制,过去像图书馆、文化馆6300个左右,到2021年达到了9.5万个,极大地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务的效率,拓展了服务范围。 第三,积极推动群众文化活动的广泛开展。我们始终把群众文化活动作为重点,持续加强和完善群众文艺团队的建设,目前全国现有群众文化团队的数量超过了45万个,比2012年增加了50%。持续组织开展群众广泛欢迎的像群众歌咏、广场舞的展演,还有乡村的“村晚”,打造专属于群众的文艺舞台,2022年春节期间全国的春晚示范展示活动线上线下累计参与人次达到了1.18亿,应该说这些文化活动都已经成为群众十分喜爱的品牌活动。 第四,实施公共文化数字化项目,依托数字化技术手段进一步促进文化服务质量的提升。过去十年间,在中央财政的支持下,我们累计建设并提供给广大读者的数字资源总量达到了3844TB,这里面包括电子书,也包括视频资料等。我们也算了一下,大体上相当于增加了10个省级图书馆数字资源的总量,可以说极大地增强了服务的便利性、可及性。 我就补充这么多,谢谢。 我再作点补充。十年来,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也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 一是实现了“村村通”到“户户通”。这些年,我们加快推进有线电视网络和无线发射台站的数字化改造,大力拓展直播卫星在偏远农村地区的入户应用,着力补盲点、通盲户。截至2021年底,全国广播电视节目的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了99.48%和99.66%。 二是推动了从“听到看到”到“听好看好”。我们持续实施了一系列广电惠民工程,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听广播、看电视的文化权益。目前,我们又在推进广播电视“人人通”、“终端通”、“移动通”,让人民群众能够随时随地享受到便捷的、高质量的广播电视服务。 三是加快了从“单一服务”到“综合服务”。这十年,智慧广电网络平台、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在地方党委政府加强政策宣传、防灾救灾等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比如,疫情期间,遍布乡村的应急广播,通过方言土语将防疫知识送到了田间地头,广播电视的“空中课堂”实现了“停课不停学”。同时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行业服务“三农”、直播带货,推动了产品变产业、流量变销量。 我就补充这些,谢谢。 Q:人民日报记者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理念,经过十年努力,今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经深入人心,社会主流价值充分彰显。能否介绍一下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方面的主要做法?谢谢。 谢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这个问题刚才我已经介绍了一些,再作几点补充。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关系到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养什么样的公民这样重大的问题。核心价值观的养成也绝非一日之功,必须持之以恒、久久为功。这十年来,我们着眼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坚持贯穿结合融入、落细落小落实,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建立健全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制度,举办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等一系列礼序乾坤、乐和天地的重大庆典活动,极大激发了全国人民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热情。出台实施《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还有《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等,推动制定修订《国歌法》《国旗法》《国徽法》以及《英雄烈士保护法》等,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有力制度保障和法治支撑。 二是注重典型引领。发挥先进典型模范作用,我们先后授予136个集体或个人“时代楷模”称号,299人全国道德模范称号,表彰300个“最美奋斗者”,发布736个“最美人物”,评选11585个“中国好人”,大力营造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浓厚氛围。我们还组织“永远跟党走”“强国复兴有我”等群众性主题教育活动,举办“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播出系列主题公益广告、微电影、微视频,力求达到“润物无声”“日用而不觉”的这样一个效果。 三是突出实践养成。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评选表彰全国文明城市(区)256个、文明村镇4625个、文明单位7444个、文明家庭799户、文明校园1135所。这些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我们加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开展扶贫帮困、慈善捐助、支教助学等公益活动,推动学雷锋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