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 东 省 文 化 名 家 名 企 交 流 协 会

广州首条非遗主题街区两岁了!新模式为非遗传承传播开新路

发表时间:2022-08-23 16:06

广州第一条非遗主题街区(永庆坊)两岁了!8月22日,由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主办,广州市非遗保护中心、广州市荔湾区非遗保护中心、广州市荔湾区非遗协会、永庆坊承办的“发现老城焕新之美”广州非遗街区(永庆坊)开街两周年主题活动在广州非遗街区(永庆坊)举行。主题活动包括成果发布会、传承人作品捐赠、非遗跨界融合案例展、非遗青年市集、非遗展演、“今日老城”体验游、“非遗在社区视野下的广州非遗街区(永庆坊)”主题座谈等,集中展示广州非遗街区(永庆坊)开市两年来的精彩。

2020年8月22日,位于恩宁路粤剧艺术博物馆西侧的广州非遗街区(永庆坊)正式开市。两年来,在这片充满广州百年老街市井气息的街区里,非遗与市民和游客发生了奇妙的互动。充溢着“见人见物见生活”氛围的活态空间令广州非遗的活化传承与创新发展得到系统的展现,带动整个片区可持续发展的非遗生态系统生长。以广州非遗街区(永庆坊)为典型的“非遗在社区”,不仅增强了社区内生动力,也促进了人居空间、公共文化、商业活动和旅游业协调发展,进一步激活了老城市的新活力。

育成新业态,产品思维推动广州非遗创新表达

永庆坊位于广州26片历史文化街区之一的恩宁路街区中段,地处西关老城的核心地带。恩宁路早在1931年已建成,晚清时是华南地区商贸最繁荣的“宝地”之一,也是目前广州保存最长、最完整的骑楼街。临近永庆坊,分布着粤剧艺术博物馆、李小龙故居等文化景点,也分着拳馆、药铺、打铜店、红木家具店等文脉悠长的非遗“土著”。作为广州历史文化街区首个“微改造”的试点地,几年来,永庆坊完成了二期主体开发,先后被评为广东省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首批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通过“修旧如旧、外旧内新”的“绣花功夫”,永庆坊保留了浓浓的西关味道,青砖屋、黑瓦顶、麻石道、满洲窗、趟栊门等织就了一幅温情脉脉、生机勃勃的都市风情画。

依托西关活力十足、底蕴深厚的老城区,永庆坊社区内的空间作为非遗实践的实体场所一直处于动态传承过程中。而非遗街区的出现,更令以“以人民为中心”和“弘扬当代价值”的非遗保护理念得到了有效实践,形成了以社区内生力量为主导、上下协同、内外联动的运营特色。

两年来,街区将老城“微改造”、商业品牌、潮流艺术、乡村振兴等与非遗资源有机融合,在原有的街景风貌和居民生活环绕中,育成一批新业态、新模式,展现出岭南文化的新姿新貌。2020年9月26日,喜茶首家岭南风主题店进驻永庆坊,融入三雕一彩一绣、铜板浮雕等老广州元素,店面主入口沿用永庆坊区域的原始结构,并在历史建筑的基础上凸显出“喜茶”强烈的辨识度和设计感;2020年12月25日,“出彩广州 博览空间”时尚文化展示空间在肯德基永庆坊餐厅亮相,并举办了首展“出彩·青花瓷”,以广州博物馆20余件青花瓷展品及青花主题晚礼服展示营造出浓郁的艺术氛围。

在西关大屋举行的UCCA Lab“有中生有”西关故事新编展是2021年下半年广州最受关注的展览之一。何为、崔小清、Noise Temple 3位(组)中国当代艺术家联手赵伟斌等广州非遗传承人,通过装置、新媒体以及声音艺术等多领域的艺术表现形式,对广州珐琅、广州榄雕、广东醒狮和岭南古琴艺术4个非遗项目进行全新演绎,尝试探索非遗与当下及未来语境的关系,以赋新传统文化的方式打开观众对非遗在现代社会中多样性存在的想象,拉近非遗与都市生活的距离。

许多来,到非遗街区的人都会在街区入口处的“赵家狮”工作室中徜徉片刻,买上几件醒狮主题文创。“两年来,来到我们赵家狮非遗馆的游客超过30万人次,其中外国游客有1000多人次,涉及五大洲十三个国家。这是我们之前完全没有想到的”,广东醒狮省级代表传承人赵伟斌说。这正是设立非遗街区的主要目的之一:提供一个可以方便购买优质非遗产品的创新渠道,以产品观念和商品意识,促进广州非遗的良性循环。荔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协会的乡村振兴非遗文创、余同号的饼印工具和饼模、广辉彩瓷与丽思卡尔顿合作推出的月饼礼盒、博雅藏珍牙雕工作室推出的牛骨印象、榄有文化非遗生活馆的榄香和榄粽……越来越多的产品丰富着广州非遗的创新表达。

此外,2021年9月下旬,荔湾区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和保护工作站、荔湾区版权服务和保护工作站正式永久落户永庆坊,它们将持续为广州非遗街区(永庆坊)的非遗传承人及其工作室、企业、商户等提供商标申请、版权登记、知识产权信息检索、咨询等系列综合性服务,进一步加强非遗知识产权保护。

激活新动能,聚集效应示范广州非遗发展方向

广州非遗街区(永庆坊)筹备工作于2019年10月正式启动。当时,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多方合作共建的模式,首批确定了广彩、广绣、珐琅、骨雕、榄雕、醒狮、饼印、箫笛、古琴等具备较强创新意识和市场运营能力的10个进驻项目,建立10间集展示、展销、体验、传承、交流、培训等功能为一体的非遗大师工作室。政府以资金补助的方式进行扶持,运营方万科公司在场地租金上给予优惠并做好相应配套,企业自行承担剩余支出及内部装修等费用,并履行传承、创新等方面的承诺。如今,大师工作室已增加到11家。而在两年周活动期间,多位入驻永庆坊的传承人向即将正式开放的广州文化馆(广州市非遗保护中心)新馆捐赠佳作,助力丰富这座全国最大规模文化馆的永久馆藏。

得益于广州非遗街区(永庆坊)的成功经验,今年5月发布的《广州市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方案》提出,以聚集化为非遗未来发展方向,包括将多处城市地标打造为岭南文化综合展示体验地、建设区域性非遗聚集区等举措。在广绣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广东省非遗促进会副会长王新元看来,非遗街区的聚集效应让永庆坊作为岭南、广府、西关文化之窗的作用更加凸显。“我无意中在小红书上看到一个年轻的播主播了我们的店,他没想到可以通过广绣将现代设计感和传统的东方味道这样好地结合起来。”他说,通过对街区内各非遗空间的进一步提升,可以留下广州最美的一面,留住每个人的情怀。

“很多人一进来,第一句话就是:啊,这是广彩!”广彩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翟惠玲将非遗街区里的工作室看作是“和年轻人对话的平台”。她和团队一直在尝试通过文创开发、跨界合作等形式,推出符合年轻人口味的工艺品,“我很喜欢他们把广彩的元素用在各种日用品上面,这样他们在自觉不自觉之间,就了解了广彩。”

依托非遗街区鲜明有力的整体形象,广州非遗可以更好地“走出去”。今年6月30日,广州市荔湾区非遗协会与广州必胜客携手开展“广黔同心 非遗必胜”活动,广州、贵州的非遗传承人在领展购物广场必胜客非遗主题餐厅同台献艺。协会联动荔湾区乡村振兴局对口帮扶贵州,通过送设计、送订单、送市场的模式,将非遗传承传播转化为商业运作,提升非遗的造血功能。预计下半年会在新疆、西藏以及广东梅州、湛江落实相关乡村振兴计划。

2020年12月,永庆坊非遗工作站获批。2021年4月,工作站在永庆大街3号建成荔湾非遗体验中心,开设非遗体验课程,接待了大量游客。随后,工作站设计运营的广州首条水上非遗旅游路线启动。工作站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充分满足公益宣传与社会服务的前提下,通过向社会提供灵活多样的文化产品,将为达成公益性与经济效益的双赢探索一条可贵的途径。

塑造新模式协作理念助力广州非遗扎根社区

广州非遗街区(永庆坊)项目以荔湾区永庆坊阶砖巷为基本地理框架。作为将历史文化传承和当代都市生活相融合的城市更新示范项目,在引入新业态、新模式引入的过程中,特别注重原有街区风貌、生活方式、居民构成等方面的保护和存续。这不仅是非遗街区最大的魅力所在,也为广州非遗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

早在进驻非遗街区之初,古琴艺术(岭南派)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谢东笑就着眼于打造一个提升古琴教育、传播水平的新基地。他将目光投向了荔湾区的社区、学校资源,致力于走出工作室进行传习。

王新元表示,他的工作室每年都要举办多场公众教育活动,对象有大中小学生,也有很多公务员和社区基层工作人员。“这里面很多‘新广州人’。我们从广绣切入,展开到广州和岭南的传统文化、人文历史。通过这样的讲述,他们对广州了解更深,也更有感情,对工作、创业、学习都有帮助。”

非遗的生命力在生活。《广州市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方案》明确提出非遗“五在”工程,将非遗进景区、进博物馆、进校园、进商场、进社区提升到新阶段,实现非遗在景区、在博物馆、在校园、在商场、在社区,从而厚植非遗传承土壤。

广州市非遗保护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广州非遗街区内的非遗工作室集制作、展示、销售、体验、交流、研究于一体,每一间都是一座“微型博物馆”,都设计了非遗技艺体验场所和课程。观众步入其中,可以看展品,可以参加体验课或者研学,也可以和传承人们现场交流非遗的各种可能。它们向大众呈现非遗日常的传承状态,也上演着非遗的“头脑风暴”。在体验式的文旅商业场景中,在新旧文化的交融与碰撞里,老西关的情怀与新业态融合成“文化+”、充满情怀与时尚的新街区,也将传统的文化样貌重新注入居民生活中。

依托非遗街区等优质文化资源,政府、社会机构、企业、传承人、当地居民可以更加有效地实现资源对接,形成合力。如广州市荔湾区非遗协会联动荔湾区人社局,以荔湾区及广州非遗街区(永庆坊)内的12个非遗项目为内容,在22个街道针对失业、创业人员开展28场非遗技能培训。后续协会将在芳村荔胜广百、万科生活会馆等商场进行资源对接,通过场地摊位支持等,以试运营的方式,帮扶失业、创业人员创业或再就业。

荔湾区非遗协会还计划将相关的项目孵化,帮助传承人梳理对接商业和品牌资源的范式,促进社区再就业,同时联动广州非遗街区(永庆坊)和商户,展示已有的特色非遗商业品牌合作产品案例,梳理非遗项目的合作意向,为社区内的品牌搭桥牵线。

(图片由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提供)

责编:勾晓庆


分享到:
广东省文化名家名企交流协会
关于我们 | 线上学习 | 网站地图 | 广告传播 | 联系我们 | 本网声明 | 版权声明

联系电话:020-83224011    13922432988             联系邮箱:2021742029@qq.com                   联系地址:广州市越秀区越华路116号             邮编:510030关于我们 | 网上读报 | 网站地图 | 广告刊例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本网声明 | 版权声明
分享网站